非遗传承,从指尖到心间。近日,白塔北社区在“英明菊”红色文化大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文化体验活动,家长与孩子们在墩绣艺术中触摸《清明上河图》的繁华盛景,在农耕记忆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温情。
一针一线 绣出千年繁华
展馆中央,一幅长达5米的墩绣版《清明上河图》成为全场焦点。非遗传承人赵贵明老师立于绣卷旁,向孩子们讲解独特的盘绕针法:“丝线要一圈圈绕紧,再用针固定,就像给布面‘绣’上小弹簧。”孩子们屏气敛息,沉浸在赵老师讲解的针法艺术中,被丝线变幻出的奇妙纹理深深吸引。与此同时,文化讲解员赵菊老师正指着绣面细节娓娓道来:“看这位挑担的货郎,他正赶着去集市;酒肆里对饮的客人,可能在谈论今年的收成……”孩子们凑近绣品,发现连人物的眉毛、衣褶都纤毫毕现,不禁发出阵阵惊叹:“原来课本里的文字都‘活’在绣布上了!”
触摸农耕 感悟岁月智慧
移步至农耕文化展区,老式纺车、木犁、石磨等农具静静陈列。赵菊老师轻抚斑驳的犁耙,讲述“耕读传家”的传统:“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些农具里藏着祖辈的生存智慧。”孩子们好奇地转动石磨,家长在一旁分享童年记忆:“我们小时候磨豆浆,豆香能飘满整个院子。”触摸着这些浸润岁月痕迹的物件,孩子们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有了更深的体会。
亲子协作 绣出文化传承
活动最热闹的当属墩绣胸针DIY环节。孩子们两两一组,先专注绕线团,小手指捏紧丝线一圈圈有序缠绕,绕完便兴高采烈开始挑选图案。赵菊老师穿梭其间,耐心叮嘱“绕线松紧要一致”。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创意迸发,有的挑花朵图案绣出圆润花瓣,有的选叶片图案叠出漂亮的渐变色。尽管所选图案大致相同,可融入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后,每枚胸针都趣味十足。
"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参加活动的李女士说,"孩子不仅对课文理解更深了,还亲身体验了传统工艺,比单纯看书生动多了。"不少家长表示,希望能够多参与这类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绣针尖上的汴京烟火,到农具里的岁月留痕,这场活动让沉睡的历史“活”在指尖,让文化传承“暖”在心间。下一步,白塔北社区将继续以创新形式搭建文化体验平台,让传统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新芽。
上一篇: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