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王委员您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此次访谈就是和您一起了解一下白泥井镇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情况,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白泥井镇的基本情况。
答:白泥井镇地处达拉特旗东部,总面积242平方公里,辖8个村,76个社,总人口9079户2.1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4617户1.23万人。我镇境内有母哈日沟、东柳沟2条季节性河流,黄河流经我镇境内12公里。建成的侯家营子水库蓄水总量可达14万立方米,有蓄滞洪区1处,为沿黄河边12公里。
问题2:请您谈一下白泥井镇此项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答:以“清洁村庄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集中整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村容村貌、解决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不乱泼乱倒,粪污无明显暴露,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庄环境干净、整洁、有序,村容村貌明显提升,文明村规民约普遍形成,长效清洁机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洁卫生文明意识普遍提高。
问题3:“户改厕”工程也是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请您介绍一下白泥井镇“户改厕”工程实施情况。
答:白泥井镇“户改厕”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的原则,以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为总目标,通过积极广泛的宣传动员,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和卫生标准推进建设,2018年实施户改厕275户,2019年计划实施户改厕482户,截至目前已经完成实施402户。今年我镇户改厕工程全部采用三格化粪池式,要求配齐井筒、井盖、管道及配件安装,使厕所和化粪池形成一套规范而完整的系统。户改厕资金实行各级政府补助+农牧民自筹筹资方式,其中政府补助每户2700元。
问题4:下面请您介绍一下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开展情况。
答:我镇2018年在七份子村建成低温裂解垃圾处理站1处。2019年计划新建2处,目前处理站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工。每个垃圾处理站引入低温裂解闪蒸矿化垃圾处理炉1台,日处理垃圾约5.5m³(3.5-4.5t),可满足4000人口村庄垃圾处理需求,配套的分类垃圾桶正在采购中。
今年,我镇计划在白泥井新村东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处,污水处理厂计划建设用地1565平方米,设计处理规模300立方米每天,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的可研、环评、设计等工作。
问题5:接下来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白泥井镇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亮点工作。
答:我镇七份子村探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垃圾处理体制建设、源头减量、回收利用、无害处置等专项行动,初步形成了“一网三化”村庄环境治理模式,村庄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具体而言:一是管理网格化:结合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将全村保洁区域以社为单位划分为14个网格,每个网格有偿配备1-2名保洁员,负责清理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并做好宣传动员监督农户工作,组建由村“两委”成员、社长组成的网格监管队伍,对各网格环境卫生进行常态化监督检查,通过绩效评定、红黑榜公示、物质奖励等方式落实对保洁员和农户的奖惩,初步形成了管理精细、责任明确、全民参与、长效落实的村庄环境卫生治理运行机制。二是源头减量化:动员农户将柴草秸秆等有机垃圾作为禽畜饲料或简单堆肥还田。采取大小搭配的方式,政府为每户农户发放2个分类垃圾桶,分别放“可燃”和“不可燃”垃圾,为每个社投放5-10个大型移动式垃圾箱,用作投放大块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农户按要求进行投放,实现源头初次分类。村保洁员配合垃圾清运车辆定期清理垃圾桶、垃圾箱,对未按要求投放的垃圾进行再次分拣,实现源头再次分类。通过分类,可以大大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并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数量。三是处置无害化:按照缩减成本、就近处理的原则,建成村级垃圾处理站1处,垃圾处理站运营采用“镇出资、村管理”模式,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操作管理。每日垃圾清运车辆将农户垃圾桶内已分类的“可燃”垃圾集中清运到垃圾处理站,由工作人员做再次分拣后入炉处理。四是回收资源化:广泛宣传动员村民、保洁员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一方面村集体对接1家垃圾回收站,安排人员每月15日入村有偿回收或兑换农户、保洁员源头分拣的可回收垃圾,以及垃圾场工作人员再次分拣的可回收垃圾。另一方面分拣后无法入炉的“不可燃”垃圾及建筑垃圾由垃圾清运车辆清运至垃圾填埋场。
我镇侯家营子村采取“村民收集分类、定点兑换商品、高效无害处置”的垃圾资源分类处理模式,实现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成立了全旗首个农村牧区垃圾资源分类兑换中心,该中心设在侯家营子村委附近,与紧邻的便民连锁超市实现联营,由超市负责人采取自负盈亏的方式管理运行,镇村两级按每月200元基本补助加300元绩效补助的方式进行补贴。兑换中心每周二、周五上午9:00——11:00、下午15:00——17:00两个时间段开放。村民可将收集到的垃圾,按照不可回收利用和可回收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后送至垃圾资源分类兑换中心,按照兑换标准,换取积分在便民连锁超市,获取等价位的商品。在积分兑换商品的同时,该村将农户的垃圾资源兑换积分进行每半年累加统计一次,积分最高者予以额外奖励。以此激励农户形成随手捡拾垃圾的好习惯。侯家营子村垃圾资源分类兑换中心于2018年8月31日正式运行。目前,已为110户农户发放分类投放垃圾桶,已完成500多笔兑换业务,处理可回收垃圾1.5吨,群众反响较好。
问题6:请您给大家介绍一下白泥井镇“十百千”示范镇推进情况。
答:2019年,白泥井镇结合“四有三配套”要求和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结合《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的颁布,先后研究制定《镇村环境管理办法》、《白泥井镇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和《白泥井镇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并要求和指导各村全部完成对本村《村庄环境管理办法》和相关《村规民约》的制定。研究实行“党支部+网格+公司+农户”的环境整治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将全镇8个村划分为1个1级网格,8个二级网格,75个三级网格和1个镇区网格。政府与鄂尔多斯市众兴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将镇区的环境卫生工作和各村垃圾清运工作承包给该公司,结合基层社会治理3+X的网格划分,根据各村人口、通村道路里程、街巷硬化里程等情况由镇人民政府对村核定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并与各村签订环境卫生整治协议,由网格内的工作人员或各村发动村民和自行雇佣保洁人员,负责本网格环境卫生清洁,农户负责自己房前屋后环境卫生。
同时,为了确保工作成效,我镇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镇对村目标考核体系当中,通过定期考核、不定期督查的形式,对所有相关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取政府性工资、补贴的人员的收入进行挂钩,激励惩戒、奖罚分明。对普通农户卫生整治情况定期进行评比,结果通过微信群内“红黑榜”进行公示,实现正向激励和反面督促并行。通过这种模式的运行,充分发挥网格职责清晰、公司社会服务、农户主体地位的作用,实现网格、公司、农户三级联动,切实有效提高了全镇人居环境整治的工作水平。
问题7:请谈谈白泥井镇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答:一是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识认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推进分类兑换奖励,促进村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从源头上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更加便于垃圾减量化处理。
二是我镇目前正在筹建镇区污水处理厂,但整体的污水收集管网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由于管网建设投入资金量较大,需要分期分批进行。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暂时采用管网加污水清运车辆配合对污水进行收集处理。
三是近年来,由于我旗降雨量较少,母哈日沟、东柳沟及我镇范围内各水库存储的地表水几近于零,地表水灌溉面积逐渐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地下水灌溉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大,灌域内地下水位呈逐年下降趋势,出现了较大区域的漏斗区,严重影响着农田灌溉和农业生产,也间接影响了水资源的生态平衡,现已启动引黄补水和母哈日沟季节性补水工程,通过向侯家营子水库进行补水,有效解决周边灌域缺水问题,但此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项目泵船和管线维修、坝体朝向农田方向的防渗工程以及日常运行管理费用较高,镇内财力不够,需要上级进一步给予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补齐短板,探索和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效能,结合我镇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广泛宣传人居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好处和意义,提升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