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基层治理"微改革"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王爱召镇创新"社委会+N"模式打造现代乡村治理新样本
在鄂尔多斯黄河冲积平原腹地,达拉特旗王爱召镇正经历着一场由基层治理创新驱动的深刻变革。曾经,分散的土地制约着农业规模化发展,而如今,王爱召镇通过探索全新的基层治理模式,打破土地零散困境,整合资源,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踏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
箭在弦上:直面乡镇农业发展“大而不强”的困局
达拉特旗王爱召镇作为黄河流域农牧业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全镇耕地43万亩,以种植玉米为主,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随着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工作的不断深入,一系列不容小觑的困境显现了出来,唯有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直击要素配置、产业升级、治理效能三大核心痛点,方能摆脱制约我镇农业发展的“五层枷锁”。一是农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青年从业者占极少数;二是土地细碎化导致农机作业成本高;三是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对接大市场;四是单一作物种植过剩造成效益瓶颈;五是治理机制滞后引发数百起土地纠纷。面对传统治理模式与现代农业要素重组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一场以"社委会"选举为突破口的治理体系变革,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破茧之路:基层治理创新引领农业产业突围
王爱召镇党委、政府敏锐把握“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根基”的逻辑主线,将“社委会+N”治理模式同“党建引领+制度创新+群众参与”的三维协同机制深度融合,构建“统筹决策、专业运营、利益共享”的现代化农业治理体系。
“社委会+乡土人才培育”赋能人才振兴。
推行“两推一审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电商运营、财务管理、法律政策等多个方面,通过专家集体授课、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提升社委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社、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社委会”三级联动,全面发力,引导农民转变思想,参与合作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选出“社委会”代表村民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对农业生产实施统一采购、统一作业、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推行“保底收益+阶梯分红”分配模式,根据土地质量和入股年限,制定差异化分红比例,确保农民长期收益与合作社发展深度绑定。2024年,我镇已在东兴村、南红桥、榆林子等村实现“党建引领·统种共富”共计10.5万亩,2025年计划完成12万亩。
“社委会+社会化服务”赋能生产服务。
基于土地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通过“镇办公司+村集体+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合作模式,打造从种到收,“一揽子”政策优惠,“一杆子”服务到底的新型优质社会化服务团队。由社委会组织动员农户闲散农机具组建村集体农机服务队,吸纳持证农机操作员入股服务队,及时收集就农民的农机使用需求、协调农机作业,更好地提升农业服务生产效率。同时,社委会作为与村民沟通联络的桥梁,协助做好小农户同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服务模式,从而实现由单打独斗到利益联结、收益共享、多方共赢格局。
社委会+企业订单”赋能实现市场对接。
通过推广统种共富模式,打破了原有的田埂地垄,进一步拓展了耕地面积,更利于开展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通过“企业订单+股份合作”,由村党组织合作社、社委会牵头,找寻企业合作资源,采取订单种植模式,轮番种植多种蔬菜、谷物,力求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与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已在我镇南红桥、榆林子、生成永村等,发展红薯、辣椒、南瓜等特色种植,助推种植结构调整,逐步构建种销闭环产业链,既保障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又提高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与收益。
“社委会+工单代办”赋能维稳信访化解
社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通过组织召开社员大会,对土地整合、产业规划等重大事项进行审议,充分保障了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对社内土地流转规范、利益分配等制度进行完善,协调各方利益稳定,减少土地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在我镇“3+N”矛盾调处机制的基础上新增社委会力量,发挥社委会成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第一时间摸排发现矛盾纠纷,提前处置群众诉求,促进互助互动,做到矛盾化解就地化解。与此同时,社委会通过资源整合,了解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和金融支持服务,帮助农民适应规模化发展的需求,增强抗风险能力。
蝶变焕新:多元治理机制拓展乡村振兴乘数效应
社委会凭借独特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深度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成为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社委会机制的不断完善与有效实施,农村社会治理持续优化,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催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
一是乡村人才结构逐步优化,农村农业发展焕发全新活力。
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社委会作为农村社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决策机构,其制度的完善对于整合资源、引领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鼓励本地青年、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参与社委会成员竞选。将该类人群纳入社委会机制,鼓励其投身乡村振兴,将新的理念、技术和商业模式引入农村,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转型,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有效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截至目前,我镇已完成20个村208个社的社委会选举,共产生社委会成员643人,含党员110人,乡贤183人,致富能手265人,两个代表一委员16人,村医村教2人,本土本乡大学毕业生3人,两委成员11人,退役军人5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31人,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17人,这些人员的加入,为社委会的运行与农村发展筑牢人力根基。
二是土地实现规模化高效经营,农民在创富路上收获满满。通过广泛推广“党建引领·统种共富”模式,对分散的土地进行整合,真正实现小田变大田,人人能分钱。以东兴
村为例,以前,村里土地分散,农户各自为战,土地利用率不高,与此同时老龄化严重,出现务农难情况。如今,由村党组织牵头领办合作社,由社委会统一组织管理,为村社土地发展出谋划策,进行规模化种植。农户将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按照土地质量分类,每年能获得稳定保底收入,年末还能拿到经营收益分红。解放了更多闲散劳动力,农户可发挥个人所长选择加入到集体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或为周边农牧企业打工,每月又增加了一定的工资收入,进一步扩展了收入来源。
三是社会化服务实现跃升,同步推动生产效率上扬。镇、村、社三级积极引入社会化服务,涵盖农业科技指导、机械化作业等多领域,如引入大型联合收割机作业、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监测和农药喷洒、采用智能化滴灌系统替代传统大水漫灌等,不仅提高了耕种效率,还能统一进行灌溉、施肥,大大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充分彰显规模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融合发展的强大优势。在此过程中,社委会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收集整理社会化服务企业、农机服务队的详细信息,包括服务项目、设备类型、作业能力等,同时全
面了解农户的作业需求,如作物种类、种植面积、作业时间等,通过精准对接,将二者信息进行有效匹配。2024年,我镇共开展深耕深翻15万亩、深松0.7万亩、统防统治3.4万亩、“一喷多促”8.6万亩;在南红桥村、杨家营子村、裕太奎村、三座茅庵村推广全流程社会化托管服务2.8万亩。
四是信访矛盾化解率节节攀升,群众幸福感持续增强。
充分发挥社委会组织协调联动与群众工作优势,极大增强了信访矛盾化解力量。自社委会参与工单代办工作以来,成功处理多起复杂信访案件,其中土地纠纷类信访量下降显著。以生成永村为例,长期存在因土地边界划分不明、产业园区征占地引发的村民纠纷,涉及农户20余户,土地面积达50余亩,以往每年都会引发3-5起信访事件。社委会介入后,一方面积极收集村民提供的土地承包原始资料,联合镇农牧林水服务中心重新核实;另一方面组织村民代表召开协调会10余次,耐心倾听诉求。最终,成功厘清土地边界,明确权属。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从根本上降低了土地矛盾发生率,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是村企实现深度合作,特色种植筑牢收入根基。
村企合作作为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南红桥1200亩蔬菜种植为例,由村两委牵头,广泛吸纳种植大户、企业代表、技术专家和普通社员,组建了社委会,在社委会的牵线搭桥下分别与相关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社委会成员中种植大户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对蔬菜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企业代表则从市场需求出发,为种植项目的发展指明方向;技术专家定期对蔬菜种植进行技术指导,普通社员积极参与日常的田间管理,充分体现了各主体的多元参与。这一举措不仅整合了各方资源,更让各方的利益诉求在社委会中得到充分表达。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实现了村企双方的优势互补,为特色种植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场始于田间地头的治理变革,成功将党的领导优势、制度创新活力、群众主体作用有机融合,实现了从分散经营到统种共富;从资源分散到要素集合;从管理缺位到服务升级;从集体经济薄弱到产业振兴的“四个转变”。实现了民主选举激发的治理活力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同频共振,王爱召镇的创新实践正在黄河岸边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答卷"。
下一步,我镇将落实落细“社委会+N”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推进“党建引领+制度创新+群众参与”的三维协同发力,以更加坚定的步伐,更加创新的举措,实现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破题”转变,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王爱召力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