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 蒙古文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模式
导航

达拉特旗:以工代赈“1+4”合同模式,治沙又致富

来源:达拉特旗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5-05-26 16:11 字号: 打印 保存 分享至:
  近年来,达拉特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实施以工代赈“1+4”合同模式,将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治沙新路径。

“1+4”合同模式是指土地使用权人与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协议,旗林草局与所属苏木镇、嘎查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签订四方协议,以切实保障各方权益,推动生态项目落地实施。具体实施方式:“1”即以土地使用权人为核心,由嘎查村组建的集体经济合作社(或嘎查村委托的企业)与农牧民签订土地合作协议,明确土地作为项目用地。“4”即四方联动监管实施,林草局(项目建设单位),负责全程管理、监督、检查并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苏木镇(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落地、组织、矛盾化解等;嘎查村,引导农牧民申请项目,优选劳务组织或合作社,推荐上报苏木镇政府审定,报林草局备案并签施工合同;劳务组织或合作社(施工方),按设计方案和合同约定完成项目建设与抚育管护任务。

近日,记者跟随着治沙工人们的脚步,走进了黑赖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区。清晨的阳光洒在金黄色的沙丘上,工人们早已经开完每日的例行安全早会,身着荧光色马甲,在沙地中忙碌起来。一株株沙柳在治沙工人们的巧手下稳稳地栽入沙地,转眼间,原本裸露的沙地上便覆盖上了一片片菱形的沙柳网格。

据了解,自2024年以来,达拉特旗在推进“三北”工程生态建设等重点项目的进程中,农牧民的直接参与率已超过60%,累计参与人次达1万人。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各类林草项目共吸纳当地劳动力2450人,人均增收近万元,累计发放劳动报酬2400余万元。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达拉特旗的防沙治沙工作逐渐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全民参与,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形成了治沙与致富共赢的良好局面,可谓一举多得,成果喜人。

下一步,达拉特旗将持续改革创新、系统集成、发展惠民,把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多劳多得为导向,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动构建“技能培训+劳动增收+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以工代赈”发展体系。认真组织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深化“以工代赈+”模式,力争实现绿富同兴、共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