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 蒙古文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模式
导航

“白花花”→“金灿灿”!盐碱地上的“丰收密码”

来源:达拉特旗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9-11 10:17 字号: 打印 保存 分享至:
  达拉特旗耕地面积279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面积85.86万亩,占全旗耕地面积的30.8%。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达拉特旗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为了唤醒这一“沉睡”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达拉特旗分类开展盐碱地治理改良,向盐碱地要产量、要效益。
  走进树林召镇东海心村,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如今生机盎然,农田里玉米、向日葵等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结合现有技术模式,达拉特旗在综合考虑项目区的土壤性状、盐碱化程度、种植种类、灌溉方式和施肥制度以及农牧民意愿等因素的前提下,开展分区治理。
  “发展耐盐作物种植,由‘改土适种’向’优种适土’转变是根本路径。针对轻、中度盐碱地,宜重点开展小麦、玉米、油菜、大豆、苜蓿等作物的耐盐碱种质筛选,培育耐盐碱、高产、优质新品种;针对重度盐碱地,宜筛选一批耐盐碱性好、经济价值高的特色耐盐碱植物,宜草则草、宜果则果、宜林则林。”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玉义表示。
  在分区治理的同时,达拉特旗重视分类推进,对于没有产生盐碱化的耕地,以预防为主;对已经产生盐碱化的耕地,实施防治并举;对盐碱地改良取得成效的耕地,则重在巩固提高治理成果。
  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协调好水盐关系尤为重要。过去,达拉特旗常以“大水漫灌”稀释土壤中盐碱的方式去盐压碱,这需要对水资源高强度开发,不可持续,如何以更少的水去除更多的盐,一直是盐碱地治理方面探索的课题。
  2023年,达拉特旗在王爱召镇西社村建立1万亩盐碱化耕地综合利用示范区。在盐碱地综合利用过程中,该村在分区分类治理的基础上,通过采用移动式精准灌溉系统,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实现适时、适量可控的精准灌溉,避免产生深层渗漏及地面径流,实现了节水40-70%,600亩地只需1名水工,既实现了节水、节电,又降低了人力投入成本,减少了劳动强度。通过改良,项目区中度盐碱化耕地pH含量减少0.4-0.9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0.3-0.4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提高3%-37%;重度盐碱化耕地pH含量减少0.6个单位,全盐含量减少2.2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提高20%。
  “今年,来自各地的专家帮助我们治理盐碱地,出苗率和存活率大大提升了,之前一亩地只能产400公斤的粮,今秋产量一定会比往年强。”王爱召镇西社村项目区的农户看着地里的玉米,笑逐颜开。
  如今,在达拉特旗,盐碱地不出粮的传统正在被打破,米粮川的变化还在上演……
  从以地适种,到以种适地;从“寸草不生”,到“绝地重生”;从昔日的“白花花”,到如今的“金灿灿”,达拉特探寻出了一条盐碱地综合利用、生态高效绿色发展的路子,交出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先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