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端

  • 蒙古文版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模式
导航

【聚焦】党建引领激活沉睡资源 闲置资产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今日白泥井 发布时间:2025-03-28 09:25 字号: 打印 保存 分享至:
  农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关键动力,集体资产是农民作为集体成员的主要财产。近年来,白泥井镇通过资源整合和要素聚集,促进农村“沉睡”集体资产的有效盘活与利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提供“收入流”,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精准摸排绘底图,夯实资源盘活基础
  白泥井镇以“三资清查”为抓手,按照“一村一策、分类施策”原则,全面梳理镇域闲置资源,建立“资产存量-权属关系-盘活路径”动态数据库。通过实地测绘、产权核查,精准锁定6处闲置校舍、9处集体房屋及475栋设施农业大棚,绘制“闲置资产一张图”,标注位置、面积、权属及附着物信息,实现资源可视化、管理精细化。通过创新资源变产业、资产变资本、低效变高效、无偿变有偿“四变”盘活机制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规划引领破难题,筑牢长效发展根基
  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引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对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和促进性意义。
  规划统筹,靶向施策。将闲置资产盘活纳入村庄规划顶层设计,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服务深度融合。通过全域土地整治项目复垦废弃砖厂,建成高标准农田,年增集体收入7万元;改造低效土地398亩为绿色水稻田,年增集体收入7万元,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收益“双赢”。  
  确权清障,化解历史遗留。针对权属不清、手续不全等“旧账”,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分类攻坚,对存在纠纷的设施、房屋,通过合法确权明晰产权,扫清盘活障碍,确保资产流转合法合规。
  三、多元合作拓路径,激发市场运营活力
  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的精神,鼓励通过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进一步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多措并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村企联动,创新收益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能力。引入农业龙头企业,以“分段式收益合同”“保底+分红”等模式盘活资源,出租181栋大棚、56亩集体用地,年增收10万元。
  需求导向,延伸服务链条。根据闲置资产特点分类施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旧学校翻建为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仓储物流站、将旧村委会翻建为玉米压片厂,累计创收90万元。
  四、惠民共享强阵地,构建共建共治格局
  因材施用,盘活整合各类资源资产,增进民生福祉。根据村庄实际,兼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公益性属性,释放乡村闲置资源的潜能,为群众提供近距离、多功能、多样化服务。
  服务升级,托起“家门口的幸福”。整合闲置校舍建成2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1个社级服务站,提供政策咨询、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改造集体房屋为“共富食堂”“石榴小院”,内设养老餐厅、理疗室、活动中心等,服务普惠老年人。
  文化赋能,凝聚治理合力。依托阵地开展看新闻、看电影、看网课“三看”讲堂;举办“村歌村舞大擂台”、村晚消夏等“每月一主题”活动;策划象棋、广场舞比赛等单月擂台比赛,丰富精神生活,传播政策技术,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下一步,白泥井镇将聚焦“资源整合-权属优化-市场运营-利益共享”全链条,发展集体经济“共富联盟”,推动闲置资产从“零散盘活”向“系统增值”跃升,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