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一下对社会组织的认识:针对我国现在的社会治理的困境,比如说政府主导变成政府无限责任,各治理主体角色边界不清,居民游离在治理主体和责任之外,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弥补政府治理的不足,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维护我们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从而促进社会创新,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所有说社会组织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我们社会的各种需求,都是社会创新社会治理的机遇。引用社会组织方面的专业大师徐本亮教授的话:社会组织是党和政府的助手,人民群众的帮手,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压器”,化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真是说得相当有道理,从而也看出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
2.锡尼街道社会组织情况的总体介绍: 锡尼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由旗编办核定成立于2017年12月,现有中级社会工作师7名,初级社会工作者21名。为积极响应和贯彻相关方针政策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人才为骨干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目前,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聚集了公益慈善类、生活服务类、文体生活类和学习培训类四大类,共16个社会组织。其中有三个社会组织还处于萌芽期,已填写了入驻申请书,中心将积极开展孵化活动。
3.锡尼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念和宗旨:关心、爱心、耐心、细心、专心、诚心、信心,即事事表关心、人人示爱心、时时有耐心、处处要细心、工作讲专心、做人靠诚心、服务有信心;致力于打造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优秀团队,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及社会群体提供高质量的社工服务,共创和谐社会。
4.入驻锡尼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条件:首先中心本着自由公开的原则,用包容的心态,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孵化力度。对于从事扶贫济困、为老助残、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慈善救济类公益机构;还有从事文化教育、社会服务、有利社区融合发展的社区服务类组织;组织发展处于萌芽期、初创期或发展期;有具体可行的项目;在组织或团体能力提升方面有针对性的需求,从事上述这些的社会组织都是我们中心工作的目标和范围,这些社会组织都可以入驻我们的中心,我们中心免费提供阵地服务和政策支持,入住前需填写申请书和签订协议,旨在为了构建更长效和有效的机制。
5.从培育社会组织的角度谈一下建议和意见:首先得加强学习,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重点要培育直接服务民生的社会组织,培养本土的、专业的社会组织,俗话说,学全国之长,创本地之新,这点是重中之重。同时需要有健全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社会组织,对人、财、活动都要有制度保障和监管,真正做到把好入口关,监管好各类活动,同时敞开出口关。
6.谈一下锡尼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运行情况:街道的试点社区定在巴音社区,社会组织的统一办公地点设在巴音社区,提供联合办公场地支持,充分利用巴音社区的优越阵地条件,促进社会组织常规组织化、持续化运作。现有12个条件成熟的社会组织,与中心配合密切,切实开展了相关的惠民活动。中心制定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管理制度》来管理各类社会组织,同时与之签订协议,使之能够更长效地发展和成长。同时对社会组织提供培训支持,促进社会组织的专业性、有效性,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公益品牌服务;增强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管理团队能力的提升,同时聘请专业人士积极对社会组织及公益项目提供社工督导与服务评估,规范社会组织的服务与发展;对社会组织提供注册咨询一站式服务;对社会工作发展服务提供平台。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今后将继续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更好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也欢迎社会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加入我们这个和谐向上的大家庭,为我们打造“亮丽黄河湾,多彩达拉特”的梦想贡献社会组织的一份力量。
7.目前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前进,现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社会组织内部规范不够健全。有的社会组织规章制度不完善,有些甚至只有不规范的口头规定,或虽有完善的制度,但由于专职人员过少、财力不足等原因,其目标和宗旨难以有效实现。社会组织特别是中小社会组织自身办公场地有限,甚至无活动场所,影响了相应的工作开展。二是社会组织队伍素质有待提高。有的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有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具备公共管理知识、具有宏观协调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员短缺。三是社会组织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目前社会组织的法规和规章主要以程序性规范为主,实体性规范明显不足,在财政资助、人事管理、社会保险等方面缺乏健全的政策规定,面临定位难、信任难、参与难、吸引人才资金难等难题。
8.锡尼街道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下一步的工作模式、计划:按照街道的总体工作思路,中心的发展方向和总目标就是为了服务居民,大胆探索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小区商业模式的管理和服务。具体做法是:互联网+党建、文化、商业、俱乐部模式,更好将商业、文化、社交服务融为一体,打造社区“共享客厅”。结合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打造社区大食堂,融合物业管理、社区建设与社会管理,推进社区干部、业主、物业公司的沟通与互动,延续中华传统的地域、习俗、民俗,营造大杂院情怀、家属区的情感归属,增强居民的大集体感和归属感,满足居民群众的闲时消闲需求、社交需求,找回幸福感,提升幸福指数,培植小区大院文化。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并对居民服务需求进行摸底调研,列出需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项目清单。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在公益事业、医疗保健、居家养老、青少年教育成长等方面提供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服务需求。
下一篇: 达拉特旗民政局业务知识在线访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