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达拉特旗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在白泥井镇打造1万亩高标准农田“升级版”,配套建设国际先进的节水灌溉系统和智能化装备,描绘沃野新“丰”景。
在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区,万亩田地绵延舒展,工人和机械忙碌不停。4月下旬即将进入玉米种植期,为了不误农时,工人们连日奋战,截至4月16日,75000余米滴灌引水管道已经铺设完成,6座1647立方米规格的储水罐也基本成型并已成功引水,初步具备了灌溉条件。

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灌溉系统设施。
侯家营子村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瞄准“节水增效”这个关键问题,选用国际上技术领先的耐特菲姆滴灌系统,根据作物情况定时、定量精准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率,达到节水增效、抗旱保丰的目的。同时,项目因地制宜,设置了井、黄双灌两套管道,实现黄河水、地下水的互补利用,最大程度保障灌溉用水。“这套滴灌系统的先进之处就在于‘均衡’,不论管道距离长短,出水都特别均匀,从而保障作物的均衡生长,种植玉米亩增产大约可以达到80~100千克,亩增收约200~250元。”耐特菲姆滴灌系统负责人连强介绍。

工人正在紧张作业。
作为高标准农田的“升级版”,除了灌溉系统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等基础内容,项目因地制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智慧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打造“高效节水、高产低耗、生态智能、技术集成”的全区高标准农田样板。项目建成后,通过智慧灌溉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作物灌溉的远程在线操作;通过在田间部署智能设备,可以实现对农田生产基础数据、作物墒情、气候气象、病害虫等信息的实时获取,从而指导农事作业。

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土地平整、集中成片。
为了让高标准农田改造和智慧农业技术摩擦出最大火花,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是必由之路。侯家营子村计划今年在项目区推行“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党支部牵头引领,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企业提供统一、专业的耕作植保服务,农户以地入股参与收益分配。
“我们鼓励引导项目区推行规模化种植,进一步提升项目区机械化、智能化、专业化种植水平,从而打造一个可观摩、可借鉴、可示范引领的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达拉特力量。”达拉特旗农牧局副局长王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