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推动奶牛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和农牧民稳定增收为目标,创新养殖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方式,全面构建“农民主体、企业带动、政策支撑、金融助力”的现代紧密型农企利益联结新机制,开创奶牛肉牛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2022年,全旗50%的奶肉牛养殖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户2000户以上,培育达拉特“新牛人”50人,纳入草牧肥一体化发展的牧草种植基地达到5万亩;2023年,全旗80%的奶肉牛规模养殖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带动农户3000户以上,培育达拉特“新牛人”100人,纳入草牧肥一体化发展的牧草种植基地达到20万亩。 到2025年,奶肉牛养殖企业与农牧民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政策运用更加科学有效,参与托管代养牛只总规模达到全旗奶肉牛规模养殖量的10%以上;纳入草牧肥一体化发展的牧草种植基地达到60万亩以上;培育达拉特“新牛人”150人,全旗奶肉牛企业与农牧民同步增收,奶业振兴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三、主要措施
充分利用乡村振兴金融扶持、奶业振兴、粮改饲等政策措施,引导更多农牧民融入到奶肉牛产业扩群增量、基础建设、牧草种植、人才培养等各个发展环节,让大产业惠及更多的小农户。
(一)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模式。鼓励农牧民通过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金融股份合作社等方式,充分融入产业链各个环节,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农企利益联结水平。重点扶持以下四种利益联结模式。
1.托管代养模式。充分利用鄂尔多斯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支持项目,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开展奶肉牛的托管代养,该模式即可以保障农牧户特别是脱贫监测户的持续增收,也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实现小农户与大企业合作共赢。具体模式为:农户以村或镇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直接或委托旗属国有企业代表合作社将牛“托管”到养殖企业“代养”,养殖企业每年按托管投资额的8%返还合作社,一个合作周期为3年,合作周期结束后,养殖企业将合作社托管投资本金予以全部返还。以一个合作社将250头奶牛托管给企业代养为例,合作社成员需出资约100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或争取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战略贷款,按每年8%的收益计算,1个合作周期3年,综合收益为240万元;以1户农牧民投入30万元为例,每年可有2.4万元的稳定收入。
按照《鄂尔多斯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支持产业振兴办法》,为充分保证农牧民收入和企业的稳健发展,企业贷款与农户贷款规模按1﹕1的比例进行配置。例如1个养殖企业准备使用乡村振兴贷款6000万元,其中企业借贷3000万元,农牧民借贷3000万元(购买的奶肉牛折算资金),交给企业开展托管代养,按现行年利率为4.35%计算,农户和企业均可享受3%的政策贴息,结合农户8%的收益返还,企业的综合资金使用成本为5.35%(贴息后年利率为1.35%,6000万元的利率为81万元,农户8%固定收益返还为240万元,企业总体支出为321万元,折合年利率为5.35%)。
合作过程引入旗属国有企业、金融保险等机构参与项目运行。旗属国有公司作为合作社代表与养殖企业开展合作,负责项目的执行管理,保障农牧民权益。金融机构负责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战略贷款的发放和贴息事宜。
2022年计划遴选500户农牧民,每户贷款30万元(以银行授信为准),共出资1.5亿元,计划购买3750头泌乳牛,由奶牛养殖企业承接托管代养,企业按每头牛每年3200元的收益返还。市级金融扶持政策结束后,贴息资金由旗财政予以保障。
2.入园养殖。推动肉牛入园养殖合作,由企业建设肉牛养殖园区,养殖户成立合作社购买基础母牛进驻园区进行标准养殖,园区与养殖户按“三固定六统一”的模式开展合作。“三固定”是指牛犊价格固定、饲料价格固定、回收价格固定;“六统一”是指统一提供良种母牛、统一提供胚胎和精液、统一提供养殖饲料、统一提供药品疫苗、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回收牛犊。农户每入园1头基础母牛向园区交500元每年的管理费用。合作过程中同质同价农户优先采购园区培育的基础母牛、配种服务、饲草料及其它投入品。肉牛达到出栏标准时,由园区统一组织出栏。按当前牛肉价格及养殖成本测算,每头牛利润约为0.5万元,农户贷款30万元可养殖西门塔尔肉牛15头,年收入为7.5万元左右。
3.户繁场育。开展“公司+农户”的户繁场育合作养殖,形成小群体大规模可复制、遍地开花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龙头企业负责种牛繁育和犊牛回收育肥,解决老百姓养好牛和卖好牛的困难。养殖户从龙头企业领养受孕基础母牛到家饲养,犊牛产后5月龄公司按协议价回购,同时开展统一配种服务。农户领养1头受孕基础母牛价格为2.5万元,每年产犊牛1头,5月龄回收价格为1万元,1头基础母牛1年及犊牛5月龄时的饲喂成本为0.5万元,每头牛每年收入为0.5万元,一个合作周期为5年,引入保险、金融机构,负责金融信贷及风险保障。
4.合资建场。国有企业、村集体可利用土地资源、产业强镇等政策资金与龙头企业共同合资建场,牧场建成后国有企业或村集体按出资股份分红或约定每年的固定收益,构建“村财企管”保障村集体经济稳定发展的新模式。
(二)推动草牧肥一体化发展。随着我旗畜牧产业不断发展,奶肉牛存栏量不断增长,对我旗饲草料保障及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形成一定压力,加之饲草料收购信息不对等、不透明,导致对牧场、牧草企业、农牧民利益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甚至出现高价抢收或压质压价等行业乱象。按照达拉特旗畜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旗奶牛养殖将达到20万头、肉牛10万头,预计需要配套粗饲料基地140万亩,相当于全旗耕地面积的50%将服务于奶肉牛养殖。为避免造成无序竞争,保障牧场饲草供应和草企、农牧民的合理收益,推动草牧肥一体化绿色发展,实现牧草就近供应、粪肥就地消纳,2022年要组织成立达拉特旗养牛协会、种草协会,在饲草收储季参照玉米市场价格,按照共同协商的原则形成粗饲料收购指导价并向社会公布,推动市场良性互动、健康发展。
草牧肥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鼓励土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农牧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与牧场开展牧草种植及粪肥还田合作,合作社种植规模及其它条件如符合《达拉特旗创建农牧业绿色标准化生产经营示范基地实施方案》中有关标准的,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大力倡导粪肥还田,助力企业减负增收,并通过粪肥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实现化肥减量,提升牧草品质和乳肉质量,形成种养结合、草牧肥循环的绿色发展格局,切实解决全旗低端草销售困难和高端草供应不足的结构性矛盾。2022年,全旗计划发展草牧肥一体化牧草种植基地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万亩。同时,开展饲料桑、巨菌草等牧草的种植试验。
(三)培育达拉特“新牛人”。奶牛规模养殖对繁殖生育、营养调控、疫病诊疗、设备操控、综合管理等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而且薪资水平非常可观,当前达拉特奶牛养殖基地建设势头良好,专业技能人才的缺口较大,为此需大力支持奶牛养殖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鼓励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实践实训基地、通过专题培训、实践锻炼、学习交流等方式,开展达拉特“新牛人”培育,努力培育一批达拉特畜牧业高薪“蓝领”,为达拉特奶业振兴奠定人才基础。2022年至2024年,每年利用奶业发展基金100万元,通过与高校开展订制化培训等方式,共培育达拉特旗“新牛人”150名。培训对象为达拉特旗户籍有意愿到牧场工作的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待业人员,每人补助学费1万元、生活费1万元,学习采取工学交替的形式开展,学制1年,学员毕业后可拿到国家承认的技师证书。达拉特旗现行困难监测户子女优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