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扶持
1.加强“专精特新”认定奖励。
旗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其提供“点对点”服务。对国家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已认定和新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给予150万元、10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已认定和新认定的自治区级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市级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旗级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
2.突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全员全域全链招商方案,实行延链补链融链强链项目靶向招商,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华中、东北、西南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中地区,紧紧围绕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产业定位和入园条件,主动走访对接国家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专精特新”项目招引力度,开展精准招商。“十四五”末,力争引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对引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引进的省(自治区)级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示范中小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70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梯度培育
3.明确重点发展领域。聚焦我旗已形成的氯碱化工、煤基新材料、清洁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铝产业五大产业生态圈,重点招引支持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为产业链供应链关键领域、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提供重要支撑。2022年,在原有基础(内蒙古新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为2020年度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治区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亿利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2021年度自治区细分领域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上,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
4.打造典型示范企业。围绕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产业优势,聚焦默锐核级钠技术打造单项冠军加速部落,招引打造“产商投”三位一体“专精特新”园中园,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材料采购、资金融通、品牌嫁接等方面深度提升,构建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
5.培育“专精特新”后备力量。依据国家、自治区和市认定标准,动态建立达拉特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录库。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推动“小升规”企业、“高升规”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十四五”末,力争规上工业企业达到7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家,工业企业达到2100家,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坚实后备力量。
(三)创新驱动
6.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聚焦“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和人工智能、半导体、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产业领域,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争取重点研发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对列入国家、自治区重点研发专项的,旗财政参照上级下拨资金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对经认定的国内、区内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项目。
7.提升企业创新能级。鼓励支持企业自建或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助力现有企业研发平台升级为国家级、自治区级企业研发机构,持续增强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十四五”末,力争培育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机构5个,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8.强化专业人才引育。鼓励和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加强合作,强化行业领军人才培育和引进,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集聚一批能够解决企业关键性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的工匠型人才。“十四五”末,力争培育引领“专精特新”示范发展企业家20名,引进和培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50名,对全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按照组织人社部门相关人才政策给予一定奖励,并按相关规定推荐参与上级人才项目申报。
(四)产业转型
9.推进企业业务“上云”。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用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基础云服务及工业 APP,“十四五”末,力争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基础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核心数据和工业设备、运营管理上云上平台。
10.深化“两化融合”。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环节集成互联和云端迁移。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典型案例和样板工程,形成一批可快速复制和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
11.鼓励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支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应用节能技术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引导企业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加入绿色供应链,创建绿色工厂,认定绿色产品。对已认定和新认定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十四五”末,力争培育自治区级以上“专精特新”绿色制造企业8家。
(五)融资服务
1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实施优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建立“专精特新”拟上市企业培育库10家,完善上市服务专员工作制度,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提供全程服务。重点指导、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入库、上市,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沪、深、北交易所上市融资,形成覆盖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全过程的政策服务体系。
13.扩大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等形式的融资,打造专属信贷产品、加大信贷力度、优化相关服务,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贷投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贷款,按实际放款日人民银行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50%给予贴息支持,单个企业每年贴息额度不超过50万元。
(六)精准服务14.加大市场拓展支持。每年至少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国内、国际展会2场次。搭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行业知名企业合作平台,加强新产品、新场景推广和应用,推动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
15.全面提供精准服务。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数字赋能、供应链对接、投融资、技术创新、工业设计、市场开拓、管理提升、法律政策等专业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对提供服务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16.加强企业人才培训。举办普惠型中小企业政策大讲堂,每年培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300人次以上;通过举办企业家座谈会、“双创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开展座谈交流,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力度。